◇(独家)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游玩勃隆克沙漠,食宿裕都宾馆  ◇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火!2020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传媒界的“中华老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最新推荐

文化“场效应”视域下的大学博物馆育人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

时间:2023-11-08 09:14:23  来源: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  作者:

作者:孟欣 崔凯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大学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有了飞速提升。据调查,截至目前,中国大学博物馆总数量已400余座,且每年仍以8-10座的速度递增,基于办学特色和现状,一些大学甚至拥有数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大学内部形成了文化“场效应”,在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国家更是要求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博物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较之社会领域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突出的研究实力、丰富的教育手段、雄厚的人才资源等优势,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多有著述,而研究视野多将大学博物馆教育等同于公众博物馆教育,未能将其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博物馆自身性质的“双重”教育职能予以挖掘剖析,对博物馆本身与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也未有深入探索研究。拓展博物馆育人理论研究视野,探索大学博物馆发挥文化“场效应”教育职能,从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发挥教育实效就自然成为应有之义。

文化“场效应”的概念,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于办学特色、教育实际在国内最早提出,是在由众多分支机构组成的单位中基于统一的文化理念、方法和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国内外对于此概念成因及其发展现状的直接研究著述并不多,所见仅有刘克成《建筑教育“场效应”——一次建筑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探索》(《建筑与文化》2007年6期)、《“睡”在文化里》(《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大卷》),以上文章主要通过对建筑教育“场效应”的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及实践效果进行了阐述,对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特色学科的成功经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造性挖掘教育资源方面有所助益,也为在有限资源及办学环境中的高校博物馆发展找寻到方向。

从广义来说,大学校园选址及校园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巨型的文化场,最能为师生提供文化养成的氛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拥有草堂和雁塔等校区,其中草堂校区校址即东晋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带领三千弟子翻译佛经的逍遥园旧址,雁塔校区校址即隋唐长安城中宅邸比邻、名人众多的亲仁、永宁、安邑三坊旧址,两处校址在古代都是建筑鳞次栉比、繁华异常的区域,遗存有不少古代瓦作实物,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积淀。“百顷逍遥园,千年罗什家”“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这是古文献中描述的名景“草堂烟雾”“紫阁青冥”“圭峰夜月”所在地,历代公卿名士徜徉于此,留下了无数诗篇。如今,袅袅云雾依旧穿梭在终南之间,飞翼红檐的汉风建筑群掩映于群山之下,朗朗读书声从屋宇群楼间传出,宛若仙境的名胜成为莘莘学子的研习修业之处,这里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所在地。一所工科高校择地于历史名胜区办学,不仅注重造化天成的迤逦风光,更为注重的是人文传统的根植与培育。

除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场之外,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还拥有众多进行育人实践的良好载体---建筑博物馆、校史馆、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在这些大学博物馆中,馆外优越的校园环境和馆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有无形的化育作用。对于这样一所具有多所博物馆的大学,其场效应育人无疑最为明显,众多博物馆与校园内其他教育平台产生良性互动,不仅是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地,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平台,与校内其他教学、研究资源互为因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领域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校草堂校区的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为例,就是利用文化场效应进行育人的综合平台。

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始建于2019年,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而建设,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内展陈面积900余平方米,馆藏历代瓦作实物1000余件(套),其中不乏文物珍品和精品。展厅以文物陈列为主,图文展板为辅,主要展示自先秦至现代与传统瓦作技艺相关的文物实物,包括历代瓦作构件、石刻、古建筑实体、瓦作工具、典籍文献、建筑模型等内容。

行走于博物馆之中,展厅内琳琅满目的瓦作实物展陈让每一位来访者惊叹,传统技艺研究书籍和瓦作工具透露出文化的赓续不绝。展览不仅是各类藏品的罗列展示,而且让观者在获取文化信息的同时,睹于物,赏于心,感于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博物馆工作坊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在乐此不疲的进行瓦当传拓技艺和瓦件纹饰雕刻的练习,展台上各式各样的文创作品则显示出当代大学生赋予传统文化的创新巧思。基地于学生中发起成立“千史百瓦”讲译团,一届届的讲译员积极为传统建筑文化代言,展示中华古建筑魅力。校内活动风风火火,校外资源积极融入,博物馆专家、民间匠师走进大学校园为大家讲述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耳濡目染中,学生们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最新信息

  从北京出发,再去如梦如幻的天边草原乌拉盖[详细]

推荐信息

  从北京出发,再去如梦如幻的天边草原乌拉盖[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